随着各地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疫情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公众的心理也随之发生转变,必胜的信心越来越足、防控的意识越来越强,但有的人却存在一些非健康情绪,比如抢购囤积生活用品、每天服用感冒药以避免被传染、在家里自制塑料袋防护服、嗓子有点疼就夜不能寐;疫情面前,千分小心、万分注意是对的,不过疑神疑鬼则是过犹不及了。
这种疑神疑鬼是不良暗示在作祟。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长心理暗示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当人处于陌生、危险的境地时,会根据以往形成的经验,捕捉环境中的蛛丝马迹,来迅速做出判断。
心理学认为,心理暗示是人们通过思想、词语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它可以使人的心理状态发生改变,进而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也相应产生变化。皮肤实验能够揭示心理暗示作用,研究者在受试者的皮肤上贴一片湿纸,并声称这是一种具有特殊功效的纸,能使皮肤局部发热,要求受试者用心感受那块皮肤的温度变化。十几分钟过去之后,将湿纸取下,受试者被贴处的皮肤果然变红,摸上去还发热。其实,那只是一张普通的湿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皮肤发生了变化。
心理暗示不仅会直接影响机体的生理状态,还会影响人的情绪、智力,导致过度焦虑、恐慌,会让你甚至是身边人方寸大乱、无所适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传播快、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等,以及各种传言的多样性,无疑会给当事人各种不良的暗示,使其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在全民战“疫”的关键时刻,不仅需要筑起“物理防线”,更需要筑起“心理堤坝”。
面对疫情,听从号召与部署,少外出、不聚会、戴口罩、勤洗手,本是好事,但是整天疑神疑鬼,不相信有效的防控措施,不仔细阅读权威报道,到处搜索未经证实的新奇信息,甚至热衷试用偏方,总感觉自己不舒服、总怀疑身边人患病了......长此下去,没病也吓出病了。
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自我暗示,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安慰自己:“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非常美好、激动人心的情景,这个美景就对人构成自我暗示,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疫情,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暗示的积极效应,相信党和政府,相信科学的防控举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以饱满的激情去应对、去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