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
2019年3月,成立中医科,开放床位62张。科室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的中西医人才队伍,形成了以中医药特色治疗为主,并配合物理及心理治疗的中西 医结合治疗各类心理及精神疾病(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癫痫、睡眠障碍、精神发 育迟滞、焦虑障碍、躯体形式障碍等),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理气和血的综合性治 疗体系,在减少西药的副作用和撤药反应的同时发挥中西药的协调作用,提高患者 用药的安全性及合理性,提升疾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9—2023年,杨慧明任科主任、赵丽琴任护士长。截至2023年6月,中医科 有22人,医生6人、药师1人、心理咨询师1人、护士14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初 级职称16人,具有硕士学历2人、本科5人、专科15人。 科室有心电监护仪、除颤监护仪、全数字多导心电图机等设备及子午流注低频 治疗仪、中频治疗仪、多功能温灸治疗仪等理疗设备。 2019年,科室成立初期,门诊量由每日2—3人增至每日50—60人,住院人数每 月20—30人增至每月60余人。科室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开展中医治疗项 目(例如艾灸、拔罐、耳穴压豆等)知识及操作培训,把新治疗项目推广到精神疾病的治疗中,科室整理编写《中医科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与流程图》《中医神志病临床诊 疗指南》。床位数为65张,先后应用内服中药(汤剂、免煎剂);针灸疗法(针刺、耳穴 压豆、埋线、子午流注开穴法、头皮针等);推拿(腰椎间盘脱出推拿、颈椎病推拿、落 枕推拿等);热敷疗法(穴位贴敷、中药热奄包);拔罐疗法;中药熏洗疗法(中药泡 脚、局部熏蒸);灸法(艾灸、隔物灸);红外线治疗等特色诊疗项目治疗失眠、改善焦 虑、抑郁情绪及改善躯体不适症状,2021年推出配方颗粒,2022年中医科推出协定 处方在精神疾病中的运用,促使中药内服药制剂从中药饮片到配方颗粒的发展,使 用更加简便、快捷,2023年推出穴位贴敷、开天门治疗新技术项目。
中医科成立后始终执行中西医双重诊断和疗效判断标准,专科门诊病历书写 合格率达到97%,住院病历甲级率达到95%。科室认真贯彻落实十八项核心制度, 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科室对住院病人出院一月进行随访,每月随访率均为100%。 2020年,科室积极组织申报大理州州级重点专科,2021年成功申报为大理州州 级重点专科。 2021年开展特色的中医心理门诊,从最初的门诊量日均个位数发展到数十人。 2022年中医科依靠特有协定方配方颗粒制剂及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给患 者带来福音,尤其是在难治型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的诊治方面有较好的发展。 2023年,对失眠疾病、精神科药物导致的便秘,进行穴位贴敷治疗,疗效显著, 特色鲜明,得到院内科室及患者的认可。2023年针对行MECT治疗后引起的头痛, 进行开天门治疗,疗效显著。 2023年,中医科根据学科发展的优势,使学科形成明确的专业方向:建立以精 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中心的多种精神疾病诊疗特色;建立《中医科医疗技术操 作规范与流程图》《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依托广州医科大学脑科附属医院 中医科对口帮扶,对中医神志疾病建立良好的诊疗、检查、随访规范。2023年,科室 还配备CCBT等先进的认知行为治疗设备,形成心理学为基础的新型治疗方法,联 合传统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等为主的多种精神疾病诊疗特色。
中医科自2019年开展继续教育培养工作,承担着大理州12县市县医院、卫生 院对口帮扶任务和滇西片区精神科医师、中医(精神)医师的转岗培训任务、大理大 学附属医院、大理州人民医院、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规培生教学任务。2023年成 立中医教研室。2020—2023年,中医科总共接收30余名进修医师、规培医师、转岗 医师培训。 中医科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在2016年人才储备 阶段,就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外知名专科医院进修学习。2019年,邀请广州医科 大学脑科附属医院中医科专家到科室指导开展工作。科室先后派出5人次到广州 脑科医院中医科、浙江省精神卫生中心中西医结合科、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中西医结 合科、大理州中医医院针灸科进修学习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理及 精神疾病等医疗技术。积极参加医院及其他医院举办的院级、州级、省级、国家级 学术会议提升知识。 2019—2023年,中医科发表论文6篇。其中杨慧明3篇、赵丽琴2篇、杨珍玉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