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疯狂的天才”、“大悲大喜的人生”、“自杀率高”……您是否知道,这些关键词都指向同一个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 所谓“双相”,是指患者的心境会在两种极端状态下波动—时而登上躁狂的高峰,时而陷入抑郁的低谷,也即是说,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病程里会出现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 二、患病率、识别率、诊断率和治疗率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精神疾病,历史上不少政客及著名文化人,如丘吉尔、林肯、梵高、玛丽莲梦露、海明威等均患有此病。 根据有关统计,全球双相障碍平均发病率为2-3%,部分国家或地区可高达5-7%。双相障碍的发病高峰年龄为15-19岁,正是一个人如花如歌的生命阶段。一旦患病,对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影响巨大,患者在兴奋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暴力行为和攻击行为,抑郁期可产生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诊断率低: (平均延迟9.6年)、误诊率高(约60%)、治疗率低(50%以上的现症患者患者长达5年以上未接受过治疗)。 疾病负担: 据WHO报道,1990年我国神经精神疾病占疾病总负担达19.3%,预计2020年将升至20.2%,其中双相障碍将由1990年13位上升至11位。 三、病因 1.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2.科学家们大量研究发现:遗传因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和心理社会因素(家庭环境,生活事件)、脑功能异常对双相障碍的发生都有影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遗传因素是双相障碍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目前多倾向于多基因遗传,基因的易感性起重要作用。 四、发作形式 1.躁狂发作 2.抑郁发作 3. 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4.一般呈发作性病程,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 五、临床表现 1.多为青年期起病,特点是抑郁与躁狂交替出现,无固定顺序,间歇期精神状态多数完全正常。 2.首次多为抑郁,且一生中大部分症状是抑郁,抑郁发作起病相对较缓,自然病程持续6个月至1年,平均9个月。 3.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通常起病较急,自然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平均3个月。 4.双相障碍是一类慢性复发性精神障碍。复发率高(第一年内复发风险44%,5年内复发风险70%)。 5.自杀风险:较一般人群高17-20倍。是所有精神障碍中自杀率最高的。25%~50%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 6.部分患者病程长,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或在同一发作期间呈现抑郁和躁狂的症状,或频繁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7.约40%同时合并物质依赖(酒依赖) 8.部分为自限性病程,可自行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从数月至数年不等。 (一)抑郁发作: 双相障碍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显著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及意志活动减退等“三低”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 目前国际公认的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兴趣减退和快感缺乏,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焦虑和活动减少等。 抑郁发作应至少持续2周,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行为等。 1.心境低落:最重要的症状 表现从闷闷不乐到悲观绝望,自觉非常痛苦,有生不如死、度日如年之感。内心体验的描述:“高兴不起来”、“心里难受”、“活着没有意思”、“想死”等,常伴有无助感、无望感和无用感。 多数患者的情绪具有昼重夜轻的特点,即清晨或上午心境低落明显,下午或傍晚心境低落有缓解。 2.兴趣减退:以前喜爱的各种活动目前兴趣都显著减退甚至完全丧失。 如:以前喜欢唱歌、跳舞等,现在却对唱歌和跳舞一点兴趣都没有。 3.快感缺乏:部分或完全丧失体验快感的能力 不能从日常活动中获得乐趣;虽然也可参加一些活动,但毫无快乐可言,其目的是为了消磨时间,而不是体验活动的愉快体验。 4.思维迟缓:自觉反应迟钝,思考困难。 自诉“脑子不转了”、“大脑好像生锈了”等。 5.意志行为减退: 孤僻,少与人交往,主动性活动明显减少,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严重者生活不能料理,坐立不动甚至数日卧床不起,最后可发展为不语不动,达到木僵状态。 6.自责自罪: 在心境低落的影响下,以消极、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自我评价过低,自感一切都不如人,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有强烈的自责感、内疚感和无价值感。严重时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 7.自杀观念与自杀行为: 部分在心境低落的影响下,有生不如死的感觉,认为生活没有意义,认为死亡是最好的解脱和归宿,在此基础上患者可出现反复的自杀企图及自杀行为。自杀行为是严重抑郁的一个标志,抑郁发作中约有15%的患者自杀死亡。 8.躯体或生物学症状:可涉及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常见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性欲减退、全身躯体不适或疼痛、乏力等。 抑郁发作患者的世界 过去:无所事事 现在:困难重重 将来:一片黯淡 (二)躁狂发作: 本质 :明显持续存在的异常高涨或易激惹的情绪。 以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等“三高”症状为主要特征。 躁狂发作应持续至少一周,伴有不同程度社会功能损害。轻躁狂至少持续4天。 1. 心境高涨或易激惹:可从高兴、愉快甚至到欣喜若狂。 自我感觉良好,主观体验愉快,整日兴高采烈,幸福无比; 情绪不稳定,易激惹。部分表现为易激惹。 2. 思维奔逸: 言语明显增多,语速快,语音高,口若悬河,自觉反应敏捷,头脑中概念一个接一个的产生,讲话的内容较肤浅,凌乱不切实际,常给人以信口开河的感觉,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讲话时比手划脚,眉飞色舞,讲话过多而口干舌燥,甚至声音嘶哑。 3. 活动增多(意志增强): 精力旺盛,活动明显增多,喜欢主动与人交往,整天忙忙碌碌,做事虎头蛇尾,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行为轻率不顾后果;严重时有冲动攻击行为。 4. 夸大观念与夸大妄想: 在心境高涨的基础上,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夸大妄想(健康、容貌、能力、地位、财富等)。 5. 睡眠需求减少,自觉睡眠需要减少甚至不需要睡眠,终日奔波而不知疲倦。 6. 躯体症状 食欲增加、性欲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多数躁狂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了自知力。 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较严重。 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称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三)混合发作 : 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都很突出,给人予“混合”的感觉。 如一个心境高涨、活动明显增多、讲话滔滔不绝的患者,同时有严重的消极观念;或一个心境抑郁的患者伴有言语动作的明显增多。 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很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 (四)快速循环型 : 每年发作至少4次以上。 双相障碍者频繁发作,发作可以是躁狂、轻躁狂、抑郁或混合发作。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六、治疗:双相障碍的治 疗需要注重三大原则: 1. 综合原则 2.长期原则 3.患者余家属共同参与原则 七、病程、预后 1.往往持续一定时间,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2.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诊断、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3.双相情感障碍临床特点是抑郁与躁狂交替出现,无固定顺序。慢性反复发作。大多数双相障碍患者的疾病会持续终生,但经规范化治疗,患者都能回归正常生活。 八、展望 由于社会对双相障碍的认识程度低,患者能够得到的关注和尊重并不多,甚至身边的亲人也很可能忽略他们的感受。电影《一念无明》里,余文乐饰演的阿东患有躁郁症,没有一个成年人肯用寻常眼光看他。影片的议题就是为了唤起社会对患有情绪疾病的病人的关注。当身边或他人情绪出现持续的问题时,请告诉他们,及时就医及遵照医嘱治疗,才是对患者最负责任的方式。 祝愿广大病友康复愉快!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双相情感障碍科(精神科一病区) 0872-2184765 2350001 2022 · SPRING EQUINOX